“马扎菜(马齿苋)人人爱,防治痢疾好药材”。炎炎盛夏蜗居于水泥钢筋结构的都市,日食肥肉鱼鸭厚味之品,已感腻味,颇想吃吃小时的马齿苋(家乡人叫马扎菜)。
马齿苋是一种野生的植物,类似于一种丛生的野草,匍匐在各种蔬菜瓜果地里,有顽强的生命里。它的茎杆很肥硕,叶子是椭圆形的肥肥厚厚的感觉,有点像马的牙齿(我想这就是它名字的得来吧),成熟的时候还会开出五颜六色的细小的朵儿。马齿苋也是一道凉性的美味,初始入口,甜甜酸酸的味道悠长绵软。我从小就喜欢吃它,那种酸甜唇齿之间的美味,令人回味无穷。
小时侯,我常见马齿苋生于家乡的庄稼地里,特别是菜畦边上,田埂上,甚至稍有点泥土的沙面土路的边上,土壤肥沃,它则长得肥厚丰盛,土质贫瘠,它也能顽强存活,到开花季节,照样能开出细小而淡黄的花朵。童年的手,接触最多的一种植物,应是马齿苋了。它是猪的主食。每次挎一篮子进家,母亲已经急不可耐,吩咐抓紧剁碎,掺两瓢糠,和均,便可喂猪了。猪同样急不可耐,长嘴插入槽内,叭唧叭唧狂吞不止。现在想来,儿时吃到的猪肉,是最正宗的绿色食品,完全天然的马齿苋来喂养的,虽然猪长得慢一点,看似精瘦,份量却沉。
每到夏季,父亲在菜园里给菜蔬松土除草之时,各式杂草中,马齿苋算是最多大最多的一种,头天锄去了,被毒辣的太阳烤晒过一天,别的杂草早蔫巴枯死,它却青翠着,挖个坑深埋了它,没过几天,它又在土面上冒出些叶片来。实在没法,父亲把它们拾掇在一处,在清澈的河水里漂洗过了,捆成一把,挂在锄把尾上捎回家来。
母亲用马齿苋能做好多道菜肴,什么马齿苋粥、凉拌马齿苋、马齿苋炒鸡丝、马齿笕水饺、猪肝汤马齿苋等,但她常做的有两道,一道是“马齿苋瘦肉汤”,一道是酸腌马齿苋,我更喜欢母亲做的这两道菜,吃起来特别开胃。
马齿苋不仅是菜,更有药用价值。马齿苋的食疗,远在公元一千多年前的南北朝时就有记载。梁代名医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说:“俗呼马齿苋,亦可食,小酸。”唐代《食疗本草》称:“细切煮粥,止痢,治腹痛。”《本草纲目》谓马齿苋“人多采苗煮晒为蔬”。“服之(头发)长年不白。治痈疮,杀诸虫。生捣汁服,当利下恶物,去白虫”;“散血消肿,利肠滑胎,解毒通淋,治产后虚汗”;“益气,清暑热,宽中下气。滑肠,消积带,杀虫,疗疮红肿疼痛。”据在部队当军医的三哥说,马齿笕还能降压软化血管,预防脑血栓。
父亲稍懂草药,我曾看到他用马齿苋治疗过二哥的夏日热性痢疾,而他用的也是一道食疗的菜肴,他称之为“马齿苋炒鸡蛋”。“它能清热解毒、止泻痢、除肠垢、益气补虚,即使久泻不止,吃了也能好。”我小时听不大懂,也不知道其真假,不过清楚地记得,二哥没去医院,痢疾便好了。
其实,古人的文学作品对马齿苋也有很多的记载和描述。杜甫在其《园官送菜》诗里,曾提到了马齿苋和苦苣两种野菜:“苦苣刺如针,马齿叶亦繁。青青嘉蔬色,埋没在中园。……乃知苦苣辈,倾夺蕙草根,又如马齿苋,气拥葵荏昏。”
在《西游记》里,樵子奉献给八戒的野菜宴里就有一道“浮蔷马齿苋”,吴承恩是淮安人,可见吃马齿苋的传统在江苏久矣,而喜爱野菜的南京人自然不会错过,“春八鲜”就有马齿苋一席之地。
不过,正如任何事物一样,有利则有弊,马齿苋为寒凉之品,脾胃虚弱、大便泄泻及孕妇忌食;并忌与胡椒、葛粉、鳖甲同食。
现如今,农家的田野野味,也端上了城市人的餐桌。因为它独特的味道,据说现在也有人开始规模种植了,可是感觉味道总是没有小时候那种野生的地道。一款野菜,能够唤起一个人对生活的一段记忆,这也是马齿苋的独特魅力吧。在人们谈论着山珍海味、特色美食的时候,我却仍然对野菜情有独钟。
欢迎在下面给本文评论!遇到喜欢的文章,别忘了用屏幕右侧的小工具转载或分享到朋友圈哦!
本文网友qq交流群:392630794(文学-情感-人生)发表文章: 说说心情(留言板)
上一条: 父爱无痕(文、夏雨潇潇) 下一条: 一转身就是一辈子(文、夏雨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