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二炒蝎爪大娘婶子给一把,二月二炒豆子,谁不给我是小舅子”。农历二月初二,至今在家乡钢城艾山淳朴的小山村人们还延续两件事,一是用草木灰“围圈”、方言叫“打囤”——淳朴的农妇会用一个簸箕盛上草木灰,一手端簸箕,一手用木棒便走边敲打簸箕檐子,使草木灰均匀的撒成一条线。先围绕宅院撒一圈后,再在院子里撒成大小不等的圆圈,圆圈中心放上一把五谷杂粮,用石板盖住,这就叫“囤”,用以祝福当年农业丰收,粮食满囤。歇后语“二月二打囤——自己围(为)的”至今被人们沿用。第二件要做的事就是炒“蝎豆”吃。在二月二的前几天,有‘条件’的人家就把黄豆泡好,捞出拌上细盐晒干;另用白糖和面擀成薄皮,把薄面皮切成细碎的菱形状,名曰“棋子”。“棋子”和晒干的黄豆一块上锅用箩细的坩子土炒熟。便成为当日大人小孩零食,不仅打发时间,还能打打牙祭。小时候曾经听老人说,旧时的炒蝎豆大都是为了孝敬土地爷的。因为土地爷在众多的神灵中品位较低,平时为他‘供奉’的香火甚少,只有在村上死了人时才会到土地庙去“泼汤”,这时的土地爷才会被‘特殊’供奉一天。二月二日的早晨,家家户户都会自觉地到土地庙前撒“蝎豆”;二月二这天土地爷可以尽情享用撒满地皮的‘蝎豆’,所以便有了“土地老爷熬个二月二”的说法。当然这天最热闹的要数学校,小伙伴们的衣兜里、书包里都装满了‘旗子’和“蝎豆”。他们之间可以互相交换、馈赠,有时还特地送给老师一些。炒蝎豆,一般是用黄豆,更好的是用大青豆,个儿大,吸水多,味道美。炒的时候,要先用盐水把豆子泡胀,一般要泡一天一夜,然后再炒。最好是选洁净的坩子土和豆子一块炒,炒熟以后再过筛,这样炒出的豆子不牙糂也特别香。在农闲的正月二十几,母亲先把豆子拿出来称好,然后利用晚上的时候把豆子里的小石子小土坷垃挑干净。做蝎豆选用的豆子也分好几种,母亲多半选用一种叫“大青豆”,这种豆子身青粒大,炒出来特别酥脆。在没有“大青豆”的情况下,母亲也会选用黄豆或黑豆来炒蝎豆,口感各不相同。
豆子挑选干净后,母亲就把豆子浸泡在盛有盐和花椒水的大盆里,这一泡就是一两天,要把豆子在淡淡的盐水里泡的又胖又软才行。泡好的豆子捞出来先要把表皮的水分晾干,晾干后就可以准备炒豆了。
炒蝎豆要用沙土,也叫“甘子土”;记得小时候,为了尽早的吃上“蝎豆”,二月二之前好几天,我便和弟弟跨上提篮到村西的土场里寻找一种叫做“坩子土”的土块,那是一种比一般土质细腻的土,把土块铲回家砸碎晒干,再用箩箩细后备用。有“条件”的人家除了炒蝎子豆外,还炒一种做成菱形的棋子,因在和面水里掺了白糖,所以“旗子”一般都是甜的。正月二十过后,母亲就要为炒蝎豆做准备了。炒蝎豆开始了,先把沙土放进一口大锅里,锅很大,直径得有一米多。先把沙土炒热后再放进豆子。豆子在锅里打滚,锅里的沙土也咕嘟咕嘟地起着泡泡,很是好看,母亲就在一旁那一个木铲子上下翻飞。炒蝎豆的时候,小孩子多半是要站在锅边看的,一边是帮着大人呐喊助威,一边是看着锅中的豆子什么时候可以放到嘴里。这个时候母亲常说:“快笑啊!笑得越开心豆子炒得越香,棒子花爆的越大。”于是我们兄妹几个就蹦着跳着哈哈大笑,样子傻呼呼的。现在的蝎豆多半是烤箱里烧烤出来的,虽然干净卫生,也不失香脆,但总感觉没有小时候母亲做的蝎豆好吃。
欢迎在下面给本文评论!遇到喜欢的文章,别忘了用屏幕右侧的小工具转载或分享到朋友圈哦!
本文网友qq交流群:392630794(文学-情感-人生)发表文章: 说说心情(留言板)
上一条: 没有了 下一条: 《黄粱一梦》(文、白水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