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长时间没有去银行柜台了,和刺猬去银行,以前新办卡都是要到柜台的,现在真好,真先进,办卡都不用上柜台了,直接可以在机器上办卡了。
我们前面有一个小伙,在那里弄了半天,似乎也没有弄明白,我很想帮帮他,但是又怕他有这样的想法:是不是显摆你厉害?让他产生这样的想法,那就不好了。
过了十多分钟,他还没有弄好,回头问银行的服务人员,服务人员年龄很年轻,不过长的十分好看,个字高高的,虽然是冬天,穿的很多,但是依然能看出身材很好。这个工作人员朝他喊了两句,教他怎么弄。
我脑子里面就在想,第一,如果我是这个服务人员,我的会不会发火。
答案是:也会!
因为,我在旁边已经忍受很久了,就那么几个选项,他点了确定,又点取消,又点确认,就这么反复着。
以前,去交警大队办业务,窗口的服务人员态度也不好,我心眼小,写了文章调侃他们。
一个朋友找到我,她认为我太片面了,而且没有站在她们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如果一个特别简单的问题被问上几百遍,你是不是也会生气呢?当你被怠慢故意刁难甚至辱骂时,你还能微笑吗?
想了想,有道理,面对的群体,决定了他们的服务态度。
脾气,没有办法好。
第二个问题,交警队的协警为什么会如此的高傲呢?是什么造成了他们的高傲呢?
阶层!
他们是官,我们是民。
我们只有挨训的份,不能反驳,如果他们是淘宝客服呢?她还敢这样吗?不会的,反而会热情的招呼你。
刺猬理解不了,为什么这些人脾气这么大,这么横?
我:“其实,她们都是协警,一个月就3000元的工资,但是她们享受的是这份光环。”
刺猬:“工资怎么可能这么低呢?”
我:“她们需要的不是工资,而是身份标签,你不会懂得,她们可能是开着宝马来上班的。”
刺猬:“我绝对不会干这个的。”
我:“你想干,人家也不要你啊!”
每次同学聚会的时候,我总是调侃当公务员的同学是贵族,其实也不算是调侃,而是事实,他们属于有优越感的群体,属于官。
听起来很可笑吧!
一点都不好笑,很真实。
办完东西需要激活,我没有找那个年轻的服务员,而是找了一个年龄稍微大一点的,她很你热情,至少是有笑容的。
我经常提到一点,成语是人性的浓缩。
小人得志。
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里面有个片段,许三观他们卖了血以后,要去饭店吃饭,要了二两黄酒,一盘炒猪肝,他们对饭店小二那是喝来斥去的,动不动还要拍桌子,总想告诉别人,自己有钱了,是爷。
其实哪是什么有钱人,不过是刚卖了血而已。
在学文学鉴赏的时候,老师通篇的讲解了余华的《活着》,这是一部很深刻,很有深度的小说,当年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热门提名......
说实话,我不是很喜欢余华的作品,因为太惨了。
余华创作的模式是什么?喜欢把主人公凌迟。
让他经受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父母死了,老婆死了,儿子死了,女儿死了,最终自己孤独的活着。
我不否认余华的文学价值与高度,可是我觉得这么惨的人是很少见吧!
在讨论课上,我提出了我的观点。
老师反驳我。
老师:“为什么经典多悲惨,因为只有悲惨才能刺痛读者的内心,才能让人觉醒。文学作品不是为了博读者一笑,而是传递价值观,起到呐喊的作用,鲁迅的作品里面有大团圆的吗?几乎全是悲剧结尾。”
我:“好像没有。”
老师:“纯文学适合静读,而互联网时代是浮躁的,能够畅销的只有功力文学和速食文学,余华的作品,适合细度,适合咀嚼。”
我:“现在能静下心来看文学作品的已经不多了。”
老师:“作家在坚守纯文学,是好也是坏?好,是坚守净土,坏,是容易与时代脱轨。”
我:“那能不能把文学与时代接轨呢?”
老师:“纪实文学,柴静的《看见》算不上是小说,文采也算不上太出众,柴静的本身影响力也有限,但是这本书销售过百万,已经属于超级畅销书了,如果算分类,应属于纪实文学。”
我:“余华的小说,太像小说了,莫言的小说,太像日记。”
老师:“不同的群体,口味不一样。”
我:“你发现一个事实没?几乎所有的作家,都在写过去,写青年,很少写80年代以后的事情,而新生的作家又没有成长起来,从小就没有受过苦,很难拿捏人性,你觉得中国文学的未来希望在哪里?”
老师:“你担心的是多余的,中国好声音火的原因是什么?至少表面上看,是把民间的高手给挖掘出来了,一唱,咦?原来不比专业的歌手差,文学更是如此。”
我:“给我一个方向。”
老师:“我推荐你研究严歌芩的作品,她是受过专业的写作培训,同时她写的是调查文学,例如她想写赌博的故事,那么就去澳门赌博,不断的采访,不断的经历,然后再写出来,包括《陆犯焉识》、《老师好美》都是这样写出来的,所以她即是优秀的作家,又是优秀的企业家,因为她的作品很受市场欢迎。”
下课,我们自由讨论。
有一个文艺青年,叫灵灵,中文系毕业的,文笔是相当的出色,相当的文艺。她是瞧不上我的。
这点我理解。
灵灵毕业后,没有上班也没有创业,整天在家创作纯文学......
我觉得,她缺少一样东西。
什么呢?
经历。
你以为作家创作的作品就是凭空想象出来的?
那都是有真实故事原型的。
为什么有些女作家写情感小说那么厉害?
要么,自己做过小三,要么,自己被小三赶下台了,比如六六(蜗居作者)。
灵灵想坚守纯文学的那片净土。
我:“你写出来的作品,没有人看。”
她:“时间会证明我的价值的。”
我:“这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一件作品压在箱底,就真的压在了箱底,不会被翻出来。”
她:“那又如何?”
我:“那说明你的作品,根本就没有存在过。”
她:“对于我而言,存在过,就足够了。”
我:“人是群居动物,你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了。我们为什么要创作作品呢?不就是为了启发别人,引起别人的思考吗?如果是没有人看,那还有什么意义呢?就如同哲学课那个经典的问题,一棵树在森林里倒下了,有没有声音。”
她:“有。”
我:“没有,谁听到了?没人听见,就不存在,存在是针对人而言的。”
她:“事实上它是存在的。”
我:“作品没人看,就是不存在。”
她:“荒谬。”
我:“相声协会的人,都看不起郭德纲,但是郭德纲的粉丝比所有相声演员的粉丝总和还要多。”
她:“郭德纲的相声能上得了台面吗?”
我:“什么是台面?”
她:“大雅之堂。”
我:“严歌芩有一句话,我就是个卖字的,既然是卖字的,那么就要迎合市场的需求,而不是我坚持我的,读者坚持读者的,互不妥协。”
她:“你觉得严歌芩的作品文学价值有多高?”
我:“老百姓觉得挺高。”
她:“老百姓又不是专业文学鉴赏的。《红楼梦》是通俗还是高深?”
我:“金庸是不是中国现代文学泰斗级的人物,你可以批判他的基本功差,但是不能否认他的文学价值,我问一句,谁没有听过郭德纲的相声?谁听了又不乐呢?在多问一句,赵本上是不是艺术家?”
她:“赵本上永远算不上艺术家。”
我:“老师上课不是说了吗?文学的根本是在于生活在群众里,你是生活在《红楼梦》里。”
她:“你觉得文学的评判标准是什么?”
我:“市场。”
最终没有定论,彼此都看不起,我总想起《傲慢与偏见》,我现在正在看英文版的,我的英语水平算是比较不好的,也能看懂,我觉得如果题目改一个字,更好,叫:傲慢即偏见。
我在思考一个问题,经典就真的不能挑战吗?
我觉得傲慢与偏见也存在问题,人物形象太过于扁平化,好人就是好人,坏人就是坏人,如果这部作品在今天,也不一定能成为经典,因为太过于戏剧化了,但是咱不能如此苟刻,毕竟是百年以前的小说了。
那么贵族和贫民的爱情,结局是什么呢?
也会是悲剧。
如果让《泰坦尼克号》的编剧写傲慢与偏见的续集,一定是会写死一个,要么是男主人公死了,要么你是女主人公死了,否则没有办法继续下去。
门不当,户不对,这样的婚姻注定了结局就是悲剧的。
这也是为什么《泰坦尼克号》写死JACK的缘故,不写死,没有办法演下去了。
在做自媒体里面,某某文章算是写的不错的了吧?
我在想,如果我们见面了,应该也会是一场论战。
因为她把商业文章写成文艺范了。
我把文艺的文章写成了商业范。
我的观点是什么呢?
文字,越简单越好。
要站在读者的角度思考问题,如果一篇文章读者有些生涩,那么就失去了阅读的乐趣,就没有读下去的欲望了。
所以,不能故弄玄虚,不是用复杂的文字表达简单的问题,而是用简单的文字阐述复杂的问题。
王一召就曾经说过,我写的太啰嗦了,我现在才真有体会。
-------------------------
行行微信和QQ:491256034
微信公众平台名称:幸福的味道
ID:d716-716
欢迎在下面给本文评论!遇到喜欢的文章,别忘了用屏幕右侧的小工具转载或分享到朋友圈哦!
本文网友qq交流群:392630794(文学-情感-人生)发表文章: 说说心情(留言板)
上一条: 值得你思考的一个问题 下一条: 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