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巴掌大的小人书曾在上个世纪风靡中国,因为曾是童年最深的记忆,许多人步入中年,还有着无法割舍的小人书情结。今天,已成为历史的小人书,却成了很多连藏迷们的阁中珍藏。追忆起小时候看小人书的情景,那个年代的人们都不禁感慨万千:“这种艺术魅力是现在的孩子根本无法体会的。”
21世纪里,人们干得最多的事情之一恐怕就是怀旧了吧。于是,一种曾经给许多人的童年带来过欢乐的艺术形式--连环画重出江湖。连环画,这三个字,可以说老少皆知,耳熟能详。流畅、简洁的线条勾勒出栩栩如生的连续画面,配合着生动、明了且富有韵味的文字,小小的画就这样把世界呈现在了我们的眼前。《鸡毛信》、《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三部曲》……这些亲切而鲜活的画面永远铭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那是任何一部VCD、任何一套电子游戏都难以比拟的。
小人书,童年的记忆
一箱老旧、泛黄的连环画册开启了我的记忆之门。童年的记忆里,最让我难忘的是父亲的收藏的一大箱“小人书”,而最让我怀念的便是俯在父亲的书桌旁,手捧着一本本被称之为“小人书”的连环画,细细咀嚼的那段时光。
从记事时开始,我就开始阅览父亲的各类收藏,邮票、火花、书签、钱币,应有尽有……可惟独只有小人书是可以让我随意摆布的。尽管那时翻看小人书每一页里都会有我不认识的字,可我却喜欢看画书中的画,喜欢静静地品味画中人的情感,品味其中的喜怒哀乐。那时候,家境并不太宽余,少言寡语的我,最大的快乐莫过于看“小人书”,哪怕是它缺皮少面,细细捧读,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往今来的人儿对话,或掬一把辛酸的泪水,或兴高采烈击节感叹,沉迷其中,忘形物外。自己家的小人书毕竟很有限,到其他小朋友家里看到我没看过的小人书便苦求,并约定晚上借书,明早归还,以至掌灯夜读,深夜不寐。
从小,我就喜欢画画,喜欢用笨拙的手握着彩色铅笔、粉笔在纸上、墙上涂涂画画。喜欢临摹小人书上的精彩场面,更喜欢拿着彩色的画笔给白描的人物涂上花花绿绿的颜色,兴趣高涨的时候,还会用彩笔给人物加上自己心中满意的装饰,在人物的脸上、手上和衣服上涂鸦上五颜六色……细细回味,独自琢磨,仿佛觉得自己的信手几笔才是整本小人书的精华,跟名家手笔似乎有某种联系,颇有一种孤芳自赏的味道。忘不了父亲每每看着被我涂得一塌糊涂的小人书时的情景,“哎,好好的一本书,到你这里……”,他一脸心痛的说道,可是年幼的我对此却不理不睬,依旧执着地拿着笔在小人书上涂涂画画,全然不知道那会儿是在“糟蹋”名家的艺术啊。
集藏的同时,照书临摹更是一大趣事,记得小时候最喜欢翻看的这本《人鱼公主》,看着栩栩如生的人鱼公主跃然纸上,不禁自己拿来画纸,提起铅笔临摹起来。临摹得虽然不好,但却引得其它小朋友羡慕不已,后来有几张被视为“精品”的,被我当作自己的作品贴在了家里墙上最显眼的位置上。每每经过,我都忍不住瞧上几眼。那贴在墙上的画儿,仿佛也在向父母炫耀,终于登上了大雅之堂啊!没想到,那几幅透着稚嫩的习作竟被父母们保存至今,我感慨万千,那高兴劲儿不亚于收到了一份珍贵的厚礼。
渐渐的,我长大了,上学了,偶尔能在美术学院街道两旁的旧书摊上看到零散的一些残存下来的小人书,真是爱不释手,掏遍身上所有的零钞买下书摊上的全部小人书,归来时,囊中空空,可心里却装满了小人书带来的沉甸甸的喜悦。拿回宿舍,同学们互相传看,兴奋不已。
就这样,小人书陪伴我走过童年,也培养着我的美术兴趣。小人书虽小,但却藏着一个偌大的世界,它像启迪心智的一叶小舟,载着我在单调乏味的童年海洋里驶向一片广阔的天地,引领我在漫画的世界里自由穿行!
欢迎在下面给本文评论!遇到喜欢的文章,别忘了用屏幕右侧的小工具转载或分享到朋友圈哦!
本文网友qq交流群:392630794(文学-情感-人生)发表文章: 说说心情(留言板)
上一条: 可畏的70后--芸芸众生中最在... 下一条: 那个年代,物资都很匮乏